和记AG

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

千里山海共潮生——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巾帼实践

时间:2024-09-04 来源:新闻传媒中心

清晨,一轮红日跃出海面,波光粼粼中,满载着铁矿石、大豆、石油焦的巨轮,在汽笛的交响声中,从日照港启程,驶向世界各地……

黄昏,灿烂云霞晕染着天空、大海与河流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,微风拂过,芦苇摇曳,成百上千只鸟儿跳完当天的最后一支舞蹈,啾啾着归巢……

3500多公里的海岸线、近16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,山与海相望,海与海相拥,河与海相汇,站在不同的地标,注目山高海阔水长的齐鲁大地,一幅幅壮美的画面,厚重而生动。

人口大省、文化大省、经济大省、农业大省……,自然的恩赐、历史的馈赠、时代的赋予,山东拥有了一个个鲜亮的“标签”和“符号”。新时代新征程,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,山东又担起了“走在前、挑大梁”的新使命。

“疾驰乘浪扬青鬓 ,飞踏奔沙越长空”,“岱宗夫如何,齐鲁青未了”……这个盛夏,和记AG行走山东大地,听潮涌海岱的澎湃,观齐风鲁韵的瑰丽,并沉浸其中,感悟“何以中国,以何中国”的历史经纬,聆听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脉动,领略书写时代、追梦奋斗的齐鲁巾帼风采。

向海图强

日出东海,曙光先照。

湾阔水深、不冻不淤的天然深水良港——日照港又迎来繁忙的一天。

巨型桥吊高高耸立,将集装箱从岸边货轮上稳稳抓起,精准码放在无人集装箱卡车上。随后,“集卡”沿固定线路自动行驶到仓储区……全程无人操作,一切井然有序。

坐在远程控制中心的日照港网络数据中心副主任贾敏,透过数字化平台,看着不断变化的运营数据和图表,自信地说:“和记AG的港口越来越‘耳聪目明’!”

“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”,“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”。

经略海洋,国之大者。2024年5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考察,走进黄海之滨的日照港。

从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诞生、成长,日照港如今已是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、中国“最年轻”的5亿吨级港口。

站在挥洒过汗水的自动化码头上,贾敏有幸与总书记“面对面”。

“和记AG都是奋斗者,从过去奋斗到今天,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……”总书记亲切的话语,触发了贾敏的共情,“我最喜欢奋斗者这个称呼。”

2021年10月,以“远控岸桥、自动化轨道吊、无人‘集卡’”为基本布局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日照港落地。这是全球首创。

牵头这个项目,贾敏和技术团队白天跑现场、爬设备,晚上改方案、攻难题,前后梳理优化了近600个业务流程,从一次次失败的痛苦煎熬中寻找胜利的曙光。

历经14个月,传统码头的改造升级成功实现预定目标。这是日照港42载开拓创新的一个缩影,贾敏很自豪,奋斗的岁月里有她铿锵的足音。

“和记AG未来的目标很明确很伟大,要实现它,还得靠和记AG继续实干奋斗。要有这样的信心和底气,让和记AG共同努力!”总书记催人奋进的话语,如港口的灯塔给了贾敏前行的方向。

“我相信,路对了,拼命干,就一定能创造出奇迹!“贾敏说。

深耕智慧绿色港口,逐梦海洋强国。澎湃的新动能像连绵起伏的海浪,在山东半岛的港口群涌动。

日照港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商业推广走出的“第一步”。“90后”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信息技术部系统研发主管张雪飞,也参与了生产系统的研发,“总书记的肯定让和记AG创新的信心更足了!”

为了打响“第一枪”,张雪飞和团队27人“安家”日照港,鏖战400多天,完成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“云原生+”码头智能管控系统,在日照港集装箱码头的适配升级,成功破解“自动+人工”混合调度和高效协同作业难题。

“和记AG仅仅用了三小时就完成了系统的整体切换。”张雪飞说。3月26日凌晨,系统在日照港上线后,以两位数的增幅连续刷新昼夜吞吐量纪录,作业效率提升了23%。

“世界上有多大的船,山东港口就有多大的码头。”回应总书记的殷殷期盼,山东港口集团发出了这样的“海誓山盟”。

波澜壮阔的大海,蕴藏着蔚蓝色的希望。

2018年6月1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青岛考察时强调:“建设海洋强国,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、认识海洋、经略海洋,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。”

海岸线占全国六分之一、黄渤海在此交汇的山东,主动对标这道大命题,吹响了向海图强的号角。

在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,在青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蓝谷基地,在中国船舶集团第725研究所青岛分部,在青岛海检集团检测有限公司……一个个新项目、一项项新产品,向和记AG展示着自主创新的成果。

青岛海检集团战略总监、海检检测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晓莉介绍:“和记AG的创新团队平均年龄34岁,女性占比40%。”眉宇间透着英气。

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,和记AG见到了从海上归来不久的潜航员张奕。“80”后的她,十年间驾驶“蛟龙”号,载着科研工作者,接连下潜印度洋、太平洋和大西洋,作业30余次,成为一名真正的深潜女勇士。

5000米、6000米、7000米,每一次下潜,是发现,是收获。继“蛟龙”号之后,万米载人舱球壳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,“深海勇士”号、“奋斗者”号载人潜水器相继研制成功并投用,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载人深潜事业跨越升级。

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,需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,妇女的作用不可替代。”牢记总书记嘱托,张奕愈发忠爱自己的工作,“我会把全部力量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,持续潜入深海,和科研人员一起,探秘更多未至之境。”

上九天揽月,下五洋捉鳖,女性不再是旁观者。经略海洋、向海图强的蔚蓝色篇章,因为有更多女性的加入而更加璀璨。

向绿而行

“黄河落天走东海,万里写入胸怀间。”

绵延万里、九曲十八弯的黄河,在山东东营遇到了来迎接它的大海。

黄色的河水与蔚蓝的海水交汇,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,也造就了神奇的黄河三角洲。

走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眺望15.3万公顷的湿地,黑色、白色、花色,俊俏的鸟儿在上空自由地飞翔。

2021年10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,“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,我心里也踏实了。”

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,确保黄河安澜,是总书记心头的牵挂。他叮嘱:“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,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,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。”

青山作证,河海为凭。在“向绿而行”的接力赛中,齐鲁巾帼笃行不怠。她们,让大自然更加生机灵动,让生态文明更加可感可及。

保护区高级工程师、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,还清晰记得自己为总书记展示黄河三角洲流路变迁、水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情景。2014年,博士毕业的赵亚杰来到保护区工作。10年来,她见证了保护区的生态蝶变,也守护着这份大自然的馈赠。

“鸟类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,是检验保护区生态环境的‘晴雨表’。”在滩涂、湿地里做鸟类巡护监测,可不是一件容易事,赵亚杰曾连续9个月每天吃、住在基层管理站。

在广袤的保护区内,有上百个搭有人工巢的电线杆迎风矗立,赵亚杰告诉和记AG,这是专为东方白鹳设计的“安居工程”,方便全天候了解它们的习性和需求。

透过监测中心的大屏幕,可以看到远处的东方白鹳惬意地立在巢上,或休憩,或梳理羽毛。赵亚杰兴奋地告诉和记AG:“总书记关注的那只东方白鹳,已经由比翼双飞的甜蜜世界变成了幸福的五口之家。”

 5月末,正值夏候鸟繁殖期,赵亚杰和团队科研人员又蹚着水来到鸟类繁殖岛,用GPS定位每一巢黑嘴鸥。

人不负自然,自然定不负人。如今,保护区的鸟类已由建区之初的187种,增加到373种、600万只,是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、越冬地和繁殖地,被誉为“鸟类的国际机场”,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。

待到秋天时,万亩“芦花飞雪”,令人目眩神摇,连绵不断的盐蓬草,红得热烈狂野。生态修复,让黄河三角洲湿地风景如画。生态保护,也让长长的海岸线步步成景。

从烟台长岛的鲜花海岛,到威海的火炬八街、荣成海洋牧场,从青岛的“转角遇到爱”,再到日照的东夷小镇、滨州的古贝壳堤……黄渤海沿线,因为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致,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打卡。

5年前,在集体会见出席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时,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,要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”。

今年5月22日,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日照的阳光海岸绿道。

这是一条功能复合、活力多元的生态风光带,全长约28公里,串联起13个景区、8个沿海民俗村。

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。“不动一棵黑松,不动一块礁石,不动一片沙滩”,日照海岸绿道完美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

碧海蓝天下、金色沙滩上,拍摄婚纱照的情侣,骑行、漫步的市民,休闲度假的游客,相约海岸绿道,如同走进城市会客厅,好不惬意。

 “总书记曾说,‘生态环境好,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’。山东省妇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,充分发挥妇女、家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,以‘巾帼红’扮靓‘生态绿’,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巾帼贡献。”山东省妇联党组书记、主席孙丰华说。

在烟台市芝罘区所城里的一方四合院里,漆画非遗传承人林军、王亚琴夫妇,手把手地教游客们将一把白色纸扇浸进染色盆,然后“魔术般”地“变出”一把青绿山水的画扇。游客们发出一阵阵惊叹。

密匙在哪里?在匠心里,也在深情中。

烟台龙口黄山馆镇做好乡村振兴示范片“大力发展农牧文旅”推动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型,如今的花海云天,已经成为龙口周边绝佳游玩之地。

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”作为先行区、探路者,齐鲁大地,无数双“巧手”,正在蔚蓝的底色里,糅进生机勃勃的绿色,共同描绘一幅河、海、陆相依,城、乡、人共融的大美生态画卷。

筑梦沃野

在枣庄,无论平野、山坡,到处是缀着累累果实的石榴树,随处可见奔忙不停的妇女身影。

“安老师,你快来看看我家树上这是什么虫子?怎么办?”

“胡老师,我家石榴树叶卷了,是因为旱吗?”

6月初,“齐鲁巾帼科技助农兴农直通车”开进了枣庄市峄城区的一处石榴园。山东省科技特派员、枣庄市农业农机推广中心二级研究员、市石榴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安广池,枣庄市气象局正研级高工胡园春,一一为当地的农户解答问题。

5月红彤彤的石榴花,到5个月后张口笑的石榴果,巾帼致富带头人孔然然的心里一片明媚,“非常感谢妇联请来了石榴种植的专家,我要更努力地帮果农把产业链做起来,让和记AG的石榴产业越做越大。”

2023年9月24日下午,在浙江考察后返京途中,习近平总书记下车走进了枣庄的冠世榴园,察看石榴树种,了解当地石榴种植历史、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产业发展情况。

目前,全球一共1100多个石榴品种,冠世榴园石榴种质资源库内,就保存着473份石榴种质,数量居全国第一。

种子是石榴产业的“芯片”。为保护和利用好这张“芯片”,枣庄市广泛收集保存国内外优质石榴、野生石榴种质,大力开展优良品种研发培育,以提升石榴种质资源保有量和转化水平。

“要做好品牌、提升品质,延长产业链,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,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。”总书记对现场的村民和技术专家说。

如今,在峄城区,石榴盆景盆栽成为庭院里最美的风景,从事石榴盆景产业人员达3500余人,大户100余户,年产值达到5亿。

在薛城区,返乡创业女青年张侠带着十姐妹,把石榴电商超市做得有声有色,她报出一组数字:“和记AG年销售石榴50万斤以上,营业额300多万元,销售其他农副产品200多万元。”

在整个枣庄,石榴加工和销售企业发展到75家、产值17.4亿元。今年9月,占地约45亩、规划建筑面积两万平方米的中国枣庄石榴综合交易中心,将竣工投入使用。

更精彩的是,小石榴不仅种在地里、长在盆里,还打开了农文旅融合的一扇大门。枣庄市妇联党组书记、主席鲁海燕告诉和记AG,枣庄打造了“榴光溢彩”田慢游、“非遗技艺”研学游、“花开满园”赏花游3条石榴主题精品旅游线路,以及中华石榴文化博览园“石榴博物馆”、青檀寺“檀石一家”、万福园“榴花仙子”等“网红打卡地”,吸引八方来客。

产业旺,乡村兴。2万余名从事石榴产业的农民过上了“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的日子”。枣庄用石榴“榴”住了百姓的幸福生活,妇女用拼搏拼出了一番新的天地。

与枣庄相距230多公里的“中国牡丹之都”菏泽,则将一朵花做到极致,“芬芳”了一整座城。11年前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菏泽,提出了“后来居上”的殷切期望。

如今,“国色天香”的牡丹,从“一朵花”演变为整个产业链的“华丽绽放”。花可赏、根入药、籽榨油、蕊制茶、瓣提露……,“富贵之花”变成了“富民之花”。

走进尧舜牡丹产业园,瞬间被浓郁的香味“侵袭”。寻找香源,发现一枚枚黑色的牡丹籽经过“奇幻之旅”后,成了琥珀色的牡丹籽油。

尧舜牡丹产业集团研发部的张晴,去年刚刚毕业,今年就交出了一份成绩单:“我参与研发的牡丹化妆品即将通过审批,很快就能上市了。我很幸运,能有这样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。”

“花开盛世,一朵花的故事折射时代。”菏泽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(牡丹学院)博士康晓飞深有感触。现在牡丹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,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,让牡丹育种的方向既有“科技感”又有“市场感”。

在菏泽这方“牡丹大观园”,培育新品种的数量占到国内的80%。牡丹籽油、牡丹茶、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医药类产品达260余种,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。山东牢记嘱托,积极践行大农业观,以培育农业全产业链为重点,大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。

从海滨到平原,从丘陵到盐滩,和记AG看到了不断刷新着的乡村振兴“齐鲁样板”。

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,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做到了。村党委书记、妇联主席高淑贞就盼着习近平总书记再到村里做客,“看看和记AG新建的楼房,吃吃和记AG新鲜的果蔬,好好品品和记AG山东农家的新生活。”

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,大地不会辜负勤劳者的汗水。

源浚流长

暑期,曲阜,孔子博物馆内,以“孔子密码”为主题的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,最吸引游客。

珍藏的70万件珍贵文物,讲述着孔子的生平、思想及孔氏后裔的生活,展示着儒家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。

“一部《论语》,藏着中国人的精神根脉”“儒家经典,是世界读懂中国文明的密码”……天南地北的人们来到“孔孟之乡”拜谒先哲,在历史的回响中,寻找中华民族的根和魂。

“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强盛,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。”2013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。

当看到《孔子家语通解》《论语诠解》两本书,总书记饶有兴趣地拿起来:“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。”

孔子研究院儒家文化传播体验中心首席讲解员、副研究馆员唐亚伟介绍说,孔子研究院聚焦“论语学”“中华礼乐文明”“《孔子家语》”等学术专题,特别是由儒学大家领衔的“翻译中国”项目,为世界了解儒学、对外讲述儒学提供了最好的工具书。

赓续中华文脉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。

2010年起,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办。论坛专注不同文明对话,可谓独竖一帜。文明互鉴,民心互通,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更坚实。

今年7月,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又如约而至。首次举办的“家庭文化研讨会”平行论坛,围绕“家庭文化传承与世界文明发展”主题开展对话交流,引起海内外格外关注。

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”,中华民族家国情怀深厚,家庭美德绵长。齐鲁大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丰沛。

去年,济宁市妇联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了40多支、4000余人的“家风传承志愿服务队”,她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精神滋养,讲好当代“最美家庭”的故事。

李子君是其中的一员,她钟情于孔母、孟母教子有方的故事,连续9年开展公益宣讲。她说,“创造人类文明美好的未来,要发挥女性的优势和母亲的作用。”

优秀的传统文化,如涓涓细流,润泽她流经的每一寸土地。这股恒久的力量,穿越时空,又孕育出新的“精神之花”。

革命战争年代,沂蒙人民书写了一部毁家纾难、拥军支前的壮丽史诗。沂蒙红嫂把“最后一口粮当军粮,最后一块布做军装,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”,在烽火岁月留下一曲曲动人的骊歌。

2013年11月,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临沂,深情地说:“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、井冈山精神、西柏坡精神一样,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,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”。

沂南县马牧池乡妇联主席张金凤告诉和记AG,乡里有39支“新红嫂志愿服务队”,她们行走乡间庭院,传播“沂蒙红嫂”故事,是当地一道流动的“风景线”。

双泉村村民王世华每次讲起“红嫂”的故事,眼泪总忍不住在眼眶内打转。

“‘沂蒙母亲’王换于和儿媳张淑贞创办战时托儿所,她曾这样告诉儿媳:‘让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,把奶给其他的孩子喝吧’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她们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,自己的4个孙子却先后夭折了。”

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,已年过古稀,但她仍奔波各地讲述奶奶的故事,“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沂蒙红嫂故事,找到精神的力量。”

薪火相传,于爱梅的希望,成为女儿高洁的动力。高洁将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的红色故事整理成一份特别的“党课教材”,“虽然我讲得还远远不如母亲,但我想用自己的方式,把沂蒙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。”

在马牧池乡蒙山妈妈梦工厂的生产车间里,和记AG看到一些妇女在缝制老布鞋、织老粗布,“这是和记AG沂蒙红嫂代代相传的技能,不能丢。”郑光云在当地妇联组织的支持下,在多个村子建起了车间、厂房,帮助周边上百名妇女居家就业,每人月平均增收2000多元。

“把红色传统发扬光大,为自己和家乡创造价值,我觉得人生很有意义。”郑光云动情地说。

蒙山不老,沂河常新。有血性和大爱的老区人,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新的“沂蒙好风光”。

源浚者流长,根深者叶茂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、最深沉、最持久的力量。

生生不息的古韵文脉,崇高伟岸的革命精神,海纳百川的如虹气势,拥有如此精气神的齐鲁大地,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续写出怎样的辉煌篇章?

大道如砥,行者无疆。改革开放,旗帜所向。

山东,正阔步前行!

齐鲁巾帼,正阔步前行!(来源:中国妇女报)


Copyright © 2010 山东和记AG集团有限公司鲁ICP备10035343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509号